我曾经说中国的雕刻艺术远不及西方的,说错了。当年受到误导:中国的雕刻艺术品一般是小件,不起眼,而我们日常见到的玉雕或石雕都有点老土,有点俗气。虽然那时也知道十多年来寿山的石雕大师的作品有看头,但没有去跟进。 然而,我毕竟有机会见到不少起自康熙的寿山石雕,这些年除了写作无所事事,为了兴趣一路从康熙初期跟踪到民国后期,用自己发明的「考古」方法,得到的结论是寿山有的是一个伟大的雕刻传统,老外不知是他们的损失,炎黄子孙不知是自己的悲哀。我也曾经是悲哀的一个吧。 清康熙 康熙帝御宝寿山石瑞兽钮方玺 中国的雕刻艺术起码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我认为红山文化的玉雕很精彩。不敢说是有深度的艺术,但精彩。到了汉代,从刘邦建造的未央宫北面的清凉殿的遗物中我们知道,为了减低室温,汉代的一些玉件造得很大。汉代的玉雕作品无数,小件之外不少庞大。 玉是非常坚硬的石,二千多年前怎可以刻出那么大而复杂的是一个谜。可惜玉是硬石,作者不容易意之所之地刻出变化。一千七百年后,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用大理石雕刻,这材质软得多,易刻得多,下刀时感情的表达就远为容易了。 红山玉 我非常欣赏几年前在西安邻近的霍去病的墓地展示着的几件庞大的不知是什么动物的石雕。作者没有刻上自己的名字,多么可惜。那些是二千多年前的顶级抽象艺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可以籍籍无名,是中国古时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今天的文化遗憾。 霍去病墓墓前石刻 霍去病墓墓前石刻 霍去病墓墓前石刻 让我能肃然起立的清代寿山石雕作者们,虽然不过是几百年前的人,但今天竟然没有谁知道他们确切的生卒年份,或平生有些什么典故。这样看,欧洲人比之我们自己,在重视艺术家的事上远胜我们。 寿山的石雕源自印章的发展。印章是中国的发明,起码有三千多年的传统,初用金属,以玉为章西汉盛行——我见过西汉的,较早的没有见过,听说秦始皇也以玉为章,以寿山石为章则盛于明清。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今天,耐用而又容易入刀的中国印章石材主要是四种:寿山、昌化、青田和大约三四十年前发现的巴林。昌化的鸡血石大名,有软硬之分。硬的难入刀,且在强光下血色容易变黑,不值钱,软的则血色不变,软硬之分一望而知。但昌化的鸡血石容易假冒,造假得高明时,不是专家看不出来。 齐白石 为张灵甫刻昌化鸡血石方章 北京匡时2015年秋拍 青田石以封门青最普及,色泽平平,刻章很理想,但一位专家朋友说出土逾百年容易破裂。青田的名石灯光冻早就不存在,我没有见过真的。我见过最顶级的青田石是黄金耀,极佳,可惜罕有。 1863年作 赵之谦刻封门青自用印 北京匡时2015年秋拍 蒙古的巴林鸡血石比昌化的更美观,易下刀,但今天之价也不比昌化的上佳品种低。4然巴林的石质比较松,容易破损,用时要小心一点。但巴林石的血色有一点好,它不会跑掉。 转到寿山石,学问就变得复杂了。寿山得天独厚,宜于下刀的名石品种多,色彩缤纷。寿山石需要保养,即是泡油。有些品种不需要,但大部分需要。这方面旧时的看法与今天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今天的家庭多用冷气。 这里我不要谈数之不尽的寿山品种,只谈在清代盛行的三种名石——艾叶绿、芙蓉、田黄——这些是中国的石雕艺术发展得光芒万丈时期常用的。清代大师常用的寿山石还有善伯洞与杜陵,都是上佳的好石。 艾叶绿在明代大名,曾经一度是清代最贵重的寿山石,可惜产量少,过了不久就产尽了。不是我们今天动不动就在书本上见到的自称是艾叶的那种浅绿色石头,而是色调深绿,略透,结质紧密,表面光滑,毫无瑕疵——名不虚传也。属矿石,可作大方章。我见过的全部是宫廷用的。 芙蓉石在清代曾被誉为国石,地位甚高,也属矿石,产量不少。那是清代著名的将军洞所产,其后失踪了近百年。二十年前再出现,不是以前的将军洞,但美观,使旧芙蓉之价暴跌。 郭祥忍作 将军洞芙蓉石蒲牢钮章 福建东南2014年秋拍 一般而言,今天的芙蓉石比二百年前的好看,但二百年前产出的一些极品——譬如黄芙蓉与芙蓉青——却非今天的芙蓉可及。像艾叶绿一样,清代的芙蓉精品主要用于宫廷。可以说,清代的上佳寿山石料,大部分送进宫中去。 郭祥忍作 将军洞芙蓉石螭钮扁章 福建东南2014年秋拍 田黄被称为石帝起自乾隆,鉴证此石是一个大麻烦。举个例,翡翠玉石不难学得鉴辨真假,但孰优孰劣的排列非专家不成。田黄是倒转过来:肯定是田黄熟优孰劣不难排列,但究竟是否田黄专家也可以吵起来。 这困难源于田黄是独石,零散地分布在寿山某山脚下的一小片地带,三十年前我跟进时是数十亩的田地,田黄埋在十多英尺下的泥土中,但今天读到的是转到溪中去,有田黄发现的溪以公里算。那些所谓开门见山、众人皆认同是田黄的不多。 田黄的色泽由白到黑,其中最值钱的是黄;今天最普通的黑田灰田之类也近于金价了。 郭懋介作 田黄石山居即景薄意摆件 福建东南2013年秋拍 郭懋介作 田黄石赤壁夜游薄意摆件 福建东南2015年秋拍 因为是独石,因此田黄一定有石皮。但凡是独石都必有石皮,所以又不能以皮鉴定。石皮很容易磨损,而且清代的雕刻普遍也不喜欢保存石皮,因此不能以皮判断。 田黄一定有某程度的通透度,而此度也,小石较大,大石较小。寿山的通透石种甚多,田黄只是其中之一罢了。有些田黄有萝卜丝纹,有些没有,而有萝卜丝的不限于田黄。 所谓无格不成田,但那是指整块原石来看,切开选其中一部分不一定有。格是一种裂纹,但不是破裂,红色,仿佛老树盘根,很好看的。差不多所有众人皆说的田黄特征皆非田黄独有,只是温润的特质应该是田黄独有的:仿佛是糖果,叫人见到很想咬一口。 赤壁夜游 寿山田黄石摆件 中国嘉德2011年秋拍 对我这种自封的考古者来说,寿山石多多少少提供着一种方便。那是鉴辨一件石雕作品的年代时,我们往往可以看石而知大约:不同年代寿山石的品种或有变,而同样品种的其石质也可能因为开采的年代不同而不同。 转谈寿山的石雕艺术,我没有跟进今天的大师,研究只限于旧的。寿山石雕分三类,今如昔也:圆雕、薄意、深雕。 圆雕指以石件刻出一个或一组物体,四面皆该物,例如一个佛像或一盘水果。我们常见的印章上的钮是圆雕。 林飞作 田黄石双子弥勒摆件 福建东南2014年春拍 荔枝洞石瑞兽钮方章 福建东南2014年春拍 薄意是在石上以刀作画,浅刻,可用宣纸作出拓本来。深雕刻得深,人物、房子等近于整体浮出来,故又称浮雕,不能作拓本。 关于作者,这里有两件事要注意。其一,石雕之作通常作者有署名,刻上去的,但一套几件的作品作者有时只在其中一件刻上名字。 文革期间,收藏的人往往把作者的名字磨掉,文革后再请人把原作者的名字补刻上去。看似假冒,其实补加的名字就是石雕的原来作者,一般没有欺骗。不同作者有不同的风格,补上一个非原来作者的名字是蠢行为。有些作品不难看出名字是补加的,但我没有见过一件风格与名字不对的。 现代的石雕作品假冒作者的名字不罕有,但雕工一般达不到一样的水平,与特殊时期的补刻,性质并不一样。 其二是以印章而言,刻钮作者的名字与刻篆文的是不同的人。宫廷的印章刻篆的不署名,民间的印章往往刻着两个名字,刻章下篆文的落边款时一般喜欢多刻几句,谁刻钮,谁刻篆,较为容易分辨。 这里的要注意的是:刻钮与篆刻可以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时期。如今故宫的文物里,也不难见到石章刻着康熙时期的刻钮作者,但章下的篆文却是乾隆用的印面。 也有把篆文磨掉再刻的情况:比如我把乾隆时期的石章的篆文磨掉,补刻我的名字,不代表我是乾隆时期的人,也不能说该章不是乾隆时期的。 “玉璿”款田黄石狮纽方章料 我考查所得,寿山石雕艺术的起点主要是一个天才。那是杨璇,又称杨玉璇。不容易找到一个艺术家对后人的影响那么大。杨璇何许人也?生卒年岁没有记载,是何方神圣也说得模糊。 有说是康熙,有说是乾隆,也有说与周尚均有师徒关系。我找到的证据是杨璇生于明末,创作时期是康熙。杨璇是我知道唯一的差不多整生为宫廷操作的寿山刻手——很少见到一件杨璇作品没有宫廷的痕迹。 田黄石渡海达摩(背刻“玉璇”二字款) 杨璇的作品包括圆雕、薄意、深雕,也即是说他是寿山石雕的全能,因而对后人的影响是全面的。一个人起笔就从事于一门艺术的各方面,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寿山的大师门还是在杨璇划定下来的三方面下刀,脱不了他的框框,可谓天意。 我认为在杨璇的所有作品中,最精彩是石章上的兽钮,古往今来无出其右。后来的周尚均以刻钮名动神州,但以兽钮而言比不上杨璇,明显的。杨璇刻兽钮风格独到,有点夸张,但那些是神话中的兽,他夸张得舒适,触发着观者的想象力。 田黄石狮纽方章料 杨玉璇《瑞鹿钮印章》
最新评论 |